林:你喜欢的三位国外作家是?
杨:胡安·鲁尔福、川端康成、卡佛。
林:国内现当代作家中你最喜欢的三位是?
杨:鲁迅、沈从文、萧红。
林:能否简单谈一下你喜欢他们什么?
杨:胡安·鲁尔福的短篇像刀子一样锋利,代表作《佩德罗·巴拉莫》是真正的魔幻小说。川端康成的小说细腻、唯美,很多细节处理得特别好。卡佛的小说贴近现实,写底层人、普通事,很有力量,能让人共鸣。
鲁迅深刻、沉郁,能洞察一切,他的每一篇作品都和其他的不一样,具有独特性,他的风格很明显,一读就能读出来。沈从文自然、直接,尊重自己的内心,他写《湘行散记》那些作品真是好,他能理解一切,从人性的角度去考虑一切,把杀人犯、妓女都写得很好,尊重他们。萧红自然通灵,巫师一般的感觉,《呼兰河传》是我认为现当代作家中最好的一部长篇,她的语言笨拙、大气、不饰雕琢,感觉非常独特。
林:你认为70后的作家,有那几位有可能成为文学大家?
杨:左岸是很有影响力的70后作家,此外田耳、张楚、曹寇、李修文等这些70后作家各有特色,正形成自己的风格,很有实力。
林:在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过程中,你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杨:我觉得中国文学的传统中最好的是意境,现在好多作家和评论家讲传承,但比较注意形式和语言的传承,对意境注意到的不多,现在有意境的作品少了,大家仿佛都喜欢讲故事,刊物也喜欢故事小说。我担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现代会丢失。
林:一个文化人,应有什么样的担当与责任?
杨:尽最大可能去表现个体,表现每一个人存在的意义,不去迎合,不流俗,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敢于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
林:写作是要注重内心的视角,然而,现实生活却会从外部给人施加影响,写作与时代,与自己的关系,对于你来说,哪个更重要?
杨:写作与自己的关系更重要,时代会过去,但作品会留下来,写作一定要尊重自己的内心,任何迎合时代的东西,时代过去作品也会过去。历史上那些反映时代的伟大作品不是因为它写了时代伟大,而是因为写出了时代在人心中留下的东西伟大。白银时代的俄罗斯作家做得很好。
林: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杨:阅读、写作、观察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林:你了解许多国外的作家,相比之下,中国作家普遍缺少什么?
杨:中国作家相对来说,缺乏独立的、自己的声音,比较浮躁。
林:优秀作家对文学的贡献,更大一点说,对人类的贡献,能否用一个比喻来说明?
杨:优秀作家像亘古的恒星,只要你向往光明,他就在你身边。
林:阅读有什么好处?
杨:阅读可以使自己丰润,可以给自己疗伤,也可以使自己保持性格。
林:你是不是会认为,我们这个时代,喜欢阅读的人越来越少了?
杨:不是喜欢阅读的人少了,而是选择的范围广了,真正喜欢阅读的人,什么时候都选择阅读。
优秀的作品适合所有的人读,不要降低自己的阅读标准,而是选择自己喜欢的书读。
林:请你概述一下目前中国作家的文学创作情况。你期待什么样的小说出现?
杨:目前中国作家一部分人迎合市场和时尚去了,一部分一直在坚守、坚持,我期待每一朵花都结出最大的果实,最好的果实成为经典,永远流传。
林:作家对写作应有一个什么态度?
杨:认真、真诚、勇敢。
林:例如当他受到物质诱惑的时候,现实生活让他改变与妥协?
杨:生活和生存都很重要,作家韩东说过一句话,工作是职业,写作是事业,我们没有把职业和事业合二为一的机会,或者没有强大到只要事业,不要职业的时候,要两者兼顾。
林:你如何看深圳这个经济发达,注重文化发展,但同时又相对缺少文化底蕴的城市?
杨:深圳是我向往的一个城市,文化发展和注重不注重关系很大,美国缺乏文化底蕴,但不影响它产生伟大作家。
林:对下一步深圳的文化发展,你有何建议?
杨: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吸引全国最优秀的文学人才到深圳去。
林:你认为中国将来的文学会不会从深圳开始,有一个更新的局面?
杨:很有可能,经济基础会决定上层建筑。
林:《打工文学》周刊,面向深圳宝安数百万打工者,面向全国数以亿计的打工群体,希望以文学的微光,照亮并温暖更多人的心灵,你对这个刊物,有什么好的建议?
杨:坚守自己的信念,给更多的人更多的光。
林:你喜欢一种什么样的创作环境,或者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能更好地创作出作品?
杨:我理想中的创作环境是工作和文字无关,而且比较闲适,不需要动太多脑筋,有机动时间,可以很放松地去写东西,没有生存压力。
林:你幻想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杨:不为经济发愁,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想在哪儿呆多少天就呆多少天。带着帐篷、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到全国各地乱转。没有人管我,喜欢的时候,干一些自己没有干过的事情,如酒吧侍者、牧马人、水手、登山运动员等等。
林:你比较喜欢自己的哪些作品?
杨:我比较喜欢自己作品中写农村系列的那部分,和正在写着的小职员生活系列。第一部分农村系列我觉得自己真正写出了农民的生存状态,我从小生活在农村、毕业后到农村当老师、后来在乡镇工作,我的父母和大多数亲戚都是农民,我很了解农民需要什么,农民怎么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我融为一体。第二部分小职员系列其实也是一种打工文学,给政府打工,我现在借调在一个小城市的机关,已经两年了,调动还是遥遥无期,工作很苦很累,经常没完没了地加班,熬通宵是常事,没有补助、没有加班费,住在一个离单位很远的地方,每天步行上班,没有人可以交流,读书写作是惟一的慰藉。机关风光的是领导,而且机关和机关也不一样,有的机关很强势,有的机关是清水衙门。普通小职员只是有点工资保障,但不够买房、看病、供孩子上学。我见过几个机关干部,得了病,看不起,还得大家捐款,但机关一顿饭经常上千元,接待费是个天文数字,每年的开销更大,谁花了这些钱?很荒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