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汪克非,女,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深圳科技信息培训中心主任,1993年加入义工组织,市义工联社会调研组和热线服务组大组长,长期坚持组织并参与各类公益活动,曾获“广东省五星志愿者”、“深圳市五星级义工”、“深圳市百优义工” 、“杰出先进个人”、“抗震救灾优秀志愿者”、“U站服务之星”等荣誉。省五星级志愿者,市百优义工、市五星级义工。曾荣获等荣誉。
爱心,被一串爱心“引爆”
研究生学历、公务员身份,这位女士不寻常。她就是在深圳义工群体中备受尊敬的市机关干部汪克非。至今,“资深”义工汪克非在无私奉献的义工之路上,已经走过了二十年。回忆起当初加入义工队伍的情景,汪克非记忆犹新。
1993年暑假期间,汪克非送孩子到青少年活动中心参加课外辅导课。在科技楼看到一群女青年,正在忙碌地整理、回复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信件。她好奇地询问,得知她们是从事义务工作者,志愿利用业余时间接听青少年心理咨询电话,回复全国各地青少年的来信来函,目的是为了给碰到挫折后在思想上和感情上感迷茫和无助的青少年给予正确的引导,送去社会的爱心关怀。
当时,汪克非还对义工(志愿者)一无所知。这个特别有奉献精神的群体,令她十分新鲜,内心受到震撼。这些快乐的义工,不就是活雷锋吗?他们是在用行动证明:人生不是只有索取,更多的时候是在奉献,同时自己也收获着开心和快乐,心中充满爱,就会快乐地对待人生。
心有灵犀一点通,爱心与爱心总是容易接通。被义工的大爱所感动,当年7月,汪克非正式加入了市义工联信箱组、热线组,投身于义工服务。2006年,又加入市义工联艺术团组、社会调研组。把自己的全部业余时间奉献到义务为他人服务的活动中去。
作为深圳市委机关干部,汪克非本职工作繁忙。但她总是千方百计挤时间积极参与市义工联直属服务组的各项公益义工服务活动。她努力践行“参与、奉献、固结、进步”的义工精神,并感染更多拥有爱心的朋友加入义工群体。
做义工,对于汪克非来说,是一种特别幸福的事情。因此,她先后参加了市义工联直属热线组、艺术团组、社会调研组等义工组织的服务工作,大多并没有记录。少数服务时间有记录的,近年内就已达6000多小时。
在信箱组,汪克非整理、阅读了无数封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信函,经手回复了数百封信函,为部队战士送去问候,为在感情、学业、事业路上迷茫的青少年给予鼓励和正确的引导,取得了较佳的社会服务效果。
在热线组,为了聆听求助者心中的纠结和郁闷,汪克非利用节假日和晚上时间,到义工联耐心地接听12355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为来电求助者排忧解难,进行心理辅导和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在义工艺术团,汪克非放弃节假日和休息时间,经常参与艺术团义演的组织工作义工,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为人们送去内容健康、形式生动的文艺演出。
在调研组,汪克非组织并参与了各种社会调研、数据采集活动,与调研组的义工伙伴们冒着酷暑,或顶着风雨,走在深圳街头,将一份份问卷送互市民的手中进行问卷调查,带回民意。为政府的执政决策提供了科学准确的信息依据,为市民把握社会脉络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爱心,献给最需要的群体
没有人不需要爱,但有的群体更需要。多年来,汪克非密切关注着广大残友。
她坚持到中华残疾人网站开展各项助残活动,与残友一起欢度圣诞节,共同学习手语,为他们编排了轮椅交谊舞,参加在残疾人网站厨房开放日的食堂服务,组织和陪同残友一起参观野生动物园。为满足残友们想爬梧桐山的愿望,她率领义工伙伴组织车队,用小车将他们送上山,在山上唱歌、进行轮椅表演……
2010年12月,汪克非与残疾人网站的残友们一起,参加了撬动全球70多个国家和城市、极具原创魅力的《国际艺穗节》,首次登陆深圳湾畔义演活动,这场由创意工作坊、新锐艺术展、城市跑酷、民间奇艺、音乐会、电影展播等组成的嘉年华,有来自粤港澳和国外的100多位艺术家进行50场次的表演。连续一个多月,利用业余时间,她与残友们共同排练手语轮椅舞,在深圳湾的艺穗节上,精彩绝伦的轮椅舞,展示了残疾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阳光向上、奋力拼搏的精神面貌。
2009年,汪克非带领义工开展了“携手文明,共享和谐”义工文明出行交通劝导活动。从2010年3月至2011年8月,她在每个周六和周日都与义工伙伴们在宝安南路与嘉宾路口开展文明出行交通劝导服务。这个服务点没有遮阳伞,她与伙伴们不怕苦,不怕累,夏天冒着火辣辣的太阳站在马路口向市民热情宣传、耐心疏导;冬天顶着刺骨的寒风面带微笑坚持不懈地参加全程服务,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头,都精神饱满和满腔热情地进行文明出行交通劝导服务,一直坚持到大运结束,以突出的表现赢得了上级主管单位的表彰。
2009年刚开始宣传文明出行那会儿,不仅遭受风吹日晒雨淋,还有来自行人的白眼。那时,曾有好多人问他这份“兼职”的薪酬如何。当听说服务是义务的时,他们就讥讽地说:不会是闯红灯被罚站的吧。汪克非说,“现在做文明劝导心里舒坦多了。”深圳要打造志愿者之城,市民不但对义工多了理解,而且争着做义工,深知义工的辛劳,自然就多了些尊重。
在历届高交会、文博会、科博会、网博会、网商会服务活动中,在大南山植树、地铁站、预防甲流、书城文化指引、城市环保、音乐厅、关爱探访(看望老人和智障儿童)、春运关爱服务、助老公益活动、酒后驾驶义工劝导、健康讲座、太极拳和舞蹈培训等各项志愿服务活动中,汪克非都是热情组织者和积极参与者。
爱心,洒向最需要的地方
汪克非大爱无疆。她的爱心不仅奉献在深圳的各个角落,而且翻山越岭,情系贫困地区的孩子,把无疆大爱洒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2005年,汪克非第一次带领社会调研组的义工,到广西阳朔县高田镇龙城小学助学。从此,汪克非和大伙儿一直关注着这所小学的发展和小学生们的成长。她组织的“阳朔龙城小学关爱助学活动”,连续七年,给学校捐赠了书籍、文具、玩具、体育用品、现金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该校不太令人满意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条件。
这所小学的校长兼任课老师李志俭说,7年前,整个小学只有一间四面透风的茅草房,三个年级20多名学生挤在一起上课。“如今的龙城小学已建起一排红砖青瓦白墙的校舍和水泥地的篮球场,孩子们的衣食住行和学习场所也都有了着落。”李志俭说,孩子们都喊汪克非“爱心阿姨”,特别喜欢她,每次汪克非来,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跑上去迎接她。
2008年5月,汶川地震发生后不久,汪克非组织、策划、募捐了数百万元的抗震救灾物资,带领义工将救灾物资送到德阳和什坊,并帮助他们抢收农作物。看到灾区孩子们无家可归,在废墟上寻找物品,手脚被碎玻璃扎得鲜血直流,她当即找到绵竹遵道镇的领导,建议搭建两所“同心园”帐篷学校和三所心理咨询中心“心语驿站”,200多个孩子有了学习的场所。汪克非和大伙儿还给孩子们讲课,并进行心理干预和课外辅导,组织健康有益的体育运动和智力游戏,使他们在锻炼身体和开发智力的过程中感到快乐,达到尽力使他们远离危险区域和环境目的。
经当地政府同意,汪克非又将这个成功经验普及到其他村庄。她召集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一道,在全镇办起了12个类似的帐篷学校,我到每个村庄的帐篷学校进行指导和流动教学,又组织了60余名义工分批在帐篷学校里开展支教服务。汪克非和义工们与灾区的孩子们一起度过了两个多月的快乐假期。
曹杰是从汪克非和大伙儿搭建的帐篷学校走出来的一员。现在他已是深大土木工程系的大一学生。“没有干妈,就没有我的今天。”曹杰口中的干妈就是汪克非。曹杰说,干妈和一些志愿者在第一时间为他们做心理辅导,举办很多活动,他们心理上的阴影才逐渐消除了。
汪克非从灾区回到深圳后,一直牵挂着灾区的100多个孩子,多年来,她坚持通过各种形式关怀和鼓励他们。
一个女性机关干部的义工情结和志愿服务实践,感动了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