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爱网首页 > 人物 > 企业家 > 正文
深圳创族刘若鹏:把未来带到现在 一万次选择都是深圳
2016-01-30 22:23:00  来源:深爱网  点击:   分享到:
“以前我们看科幻片,思考什么时候能把那么酷的东西制造出来。现在不是了,我们只要有想法,就有能力把它变为现实。可以说我们这代人处在一个时间节点上,是万年未有之的”,一说到和超材料的结缘,刘若鹏依然是一个大男孩儿的状态,一脸兴奋,兴之所至激动地用手比划着。
 
把未来带到现在
 
提到刘若鹏,基本是和他的“光启”团队绑定出现的。科幻、空间、未来、外星、科技……刘若鹏率领的这支队伍有很多关键词。除了超级WiFi无线互联、智能光子等“接地”的技术,“钢铁侠”飞行器、空间技术平台“云端”号和“旅行者”号……这些似乎只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事物,也是光启科学正在研究的重点项目。
 
正如起初开设“光启”的初衷,刘若鹏希望和他的团队能够完成改变世界的梦想。
 
可以说,超材料是完成刘若鹏整个梦想的主角。
 
那么什么是超材料?刘若鹏用尽可能通俗的说法解释道:从科学角度来讲,超材料就是人造物质;从技术角度来讲,超材料就是材料逆向技术,也就是说我们面对某种需求或任务“定制”的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
 
“所以说,‘我们想要什么’现在成为了更重要的生产力,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是一个转折,下一个阶段将会是完全不一样的新纪元”,刘若鹏自信地预言。
 
梦想和创新是光启的两大“法宝”,是刘若鹏最看重的所在。“光启希望把更多未来带到大家面前,建立更好的产业化和研究平台,把创新思想传播出去。”在光启阿波罗基地启用仪式现场,刘若鹏特地邀请了用气球成功拍摄地球的Nico团队,并鼓励这群少年:“梦想不可笑,创意不可欺。”
 
曾因写作业感到“头痛”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在刘若鹏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读书阶段的刘若鹏有两大爱好,一是代表过去的中国历史剧,一是代表未来的科幻片。而正是这两个爱好培养了他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模式和钟情于挑战复杂逻辑问题,以及对未知事物探究冲动的特质,给他今后的科研道路奠定了夯实的基础。跟记者分享以前学习和研究经历时,刘若鹏感慨以前花很大功夫研究物理学等底层理论,但是理论实验和现实经常矛盾,甚至有时是反物理规律的。“后来全部都解决了,那种感觉特别有成就感”。
 
他并不认为自己是典型的学霸,“成绩还行,至少没被淘汰,也曾经因为写作业感到很’痛苦’”,刘若鹏如是“低调”评价自己读书时的状态。然而,其实刘若鹏在读中学时就显露出了对于物理学科的热爱,正是凭着这股子热爱,从深圳中学毕业后,他被顺利保送到浙江大学竺可桢荣誉学院学习。在本科学习期间,相对宽松的学术氛围使得刘若鹏有了一片自己“折腾”的空间和时间,并在大二时加入到仅仅诞生了三年的超材料学科的研究工作中。
 
本科毕业后,他来到美国杜克大学师从超材料学科泰斗史密斯教授,仅用三年多的时间获得了博士学位
 
“光启”最初的梦想
 
读博期间,刘若鹏在实验室结识了赵治亚、季春霖、栾琳以及牛津大学的访问学者张洋洋几位搭档。有着共同志趣和梦想,几个年轻人在实验室里开启了“光启”团队最初的故事。 也正是在这个实验室里,刘若鹏和其他几位伙伴成功研制出“隐形衣”这一可以引导微波“转弯”,从而防止物体被发现的技术。这一研究成果在2009年1月16日的《科学》杂志刊登,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引发了轰动。当时,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理论物理学家约翰·彭德里爵士就有预期:军方可望在5年内利用这种技术,来避免船舰和坦克被雷达的微波探测系统发现行踪。
 
2010年初,掌握着开启“隐身衣”钥匙的五位年轻人,心怀“改变世界的创新”梦想回国,“以徐光启命名,立志为中华科技复兴而努力”,点亮了光启最初的梦想。
 
让创新的DNA自由生长
 
今年的奥斯卡,电影《模仿游戏》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电影的主角阿兰·图灵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图灵机的发明人,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及计算机之父。但就是这样一个在二战这样非常时期发明了未来改变世界的方式的人,当初却并不被大多数人理解和看好。
 
一帆风顺不会是生活的常态,从光启创办至今,外界对于这所机构的质疑声也从未断过。问的最多的是——“到底在搞什么鬼?”甚至在光启创办初期,不少员工也因为“看不明白”离开了光启。
 
面对质疑声和员工的离职,刘若鹏也曾数次陷入思考,为什么别人不理解?为什么他人不看好?最终得到的答案就是——因为自己和团队做的东西和别人不一样。
 
“传统东西是有参考的,而我们没有,就连最基础的材料都没有参考。”刘若鹏深知自己热爱的整件事情的难度。
 
“举个例子,要做一块电镀板,找一个厂家,产线是完整的,图纸要齐了,很快就能制造出来。光启创业初期,做最简单的材料都没有办法实现,因为没有现成的厂家提供完整的产线。导致的直接问题就是,我们去找厂家,可能只需要他们的其中一道或两道工序,但收费和别人完整的工序确是一样的,而且需要找不同厂家去完成,所以成本太高。慢慢的,光启就组建了自己的产线,而这种过程可能是别人都无法理解的。做资本、做实业的老板更无法理解一个东西为什么会做这么久。”
 
而对待这样那样的种种议论声,刘若鹏从最初焦虑郁闷的条件反射也变得慢慢成熟起来。在他看来,总有一天会让大家真正认识超材料,理解它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凭着对于创新材料的信念,刘若鹏对自己和团队所做的多了一份认定和坚持。“不管你喜不喜欢我们就在那儿。”
 
有一万次选择都会回到深圳
 
当时为什么选择扎根深圳呢?刘若鹏坦言,回国前也曾和团队四处考察,曾经一度也犹豫到底去哪才合适。“表象上来说其实各个城市差不多。甚至单论创业条件,深圳并不是最优的选择。但有一个问题差别很大,这就是对于成功原因认定的价值观有着天壤之别。”
 
创业初期,刘若鹏发现社会普遍对于企业的认定标准是资历和背景,多数人不相信成功来自于努力、天分还有坚持。“深圳有太多企业都是从零做起的,企业故事都非常励志。在这个地方,大家相信成功是可以靠努力换来的。” 扎根在国内最具创新、创意的城市,刘若鹏坚定地说:“有一万次选择都会回到深圳 ”。
 
“爱较劲”的刘若鹏异常地痴迷于源头创新,所以回到深圳有一股天然的契合感。
 
谈到对创新的认识,刘若鹏举了一个例子。”现在大家能看到键盘和鼠标,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推陈出新。但没有它们的时候人类是怎么完成发明创造的?”他希望在深圳的创新领域能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践行颠覆式创新和源头创新。
 
万一梦想实现了呢?
 
“创新”、“创业”注定成为2015年中国最火的话题,李克强总理对于创业创新事业的期许,也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筑梦点。
 
对于未来即将走上创业领域的年轻人,刘若鹏有自己的寄语,他希望年轻人把做企业的动机放到更大的视野中,放眼人类发展,还要把真诚的初衷作为创业的动力。“千万不要觉得自己的想象不可思议,怕的就是不去做、不去想。”
 
去梦想、去实践不一定成功,可什么都不做一定不会。还是社交媒体上经常说的那句:万一梦想实现了呢?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腾讯董事局主席马化腾
下一篇:青年张浩:在中国喊出“创客”的第一个人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