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爱网首页 > 资讯 > 特别关注 > 正文
作家、译者贝小金谈其翻译作品中的意境与技巧 翻译要实现语言对等
2019-03-27 21:14:00  来源:深爱网  点击:   分享到:

3月27日《宝安日报》报道

“当一部部外国文学名著大张旗鼓地被译成中文,出现在我们的新华书店时,我便开始幻想能把中文作品译成英文版本出现在一个个国际机场或欧洲的一些图书馆,其实中国有很多作家、很多作品都很不错,我们需要走出去。”24日上午,第353期文化茶座如期在宝图举行,作家、译者、深圳华文文学协会常务副会长贝小金以“我翻译作品中的意境与技巧”为主题,和宝安读者分享自己在翻译方面的经验与体会。

▋与英语文学翻译结缘

从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的贝小金10多年前曾陪自己的一位学生赴法国留学,在那她和学生经历了不会说英文给生活带来的极大不便,也因此她暗下决心,自己除了会写还应会流利地说英文。后来,她旅居爱尔兰及欧洲多年,并开始用中英文两种语言采访、撰写欧洲华侨文学传记、家族史、企业发展史。后来贝小金还慢慢学会了一些翻译理论,也掌握了一些翻译技巧,她便开始尝试着将中国一些不错的作品翻译成英文。在贝小金看来,文学是用来交流的,不是用来孤芳自赏的。在中欧国际文学节上,来自欧洲20多个国家的作家与广州、深圳的作家交流,其中深圳不乏一些名气较大的作家,但他们却很少有人能用英文简单介绍自己或自己的作品。深圳是个国际大都市,不乏优秀的作家,不乏优秀的作品,却鲜有作家将自己的作品翻译成英文,也没有译者来做这件事情,这让贝小金感到很遗憾。她很庆幸自己已走上这条路,她就想将她认为不错的作品翻译成英文,让文字插上翅膀飞到各国的机场,让全世界的人都看到中国作家的作品。

▋尽可能展现原著风采

贝小金认为,译者在翻译作品时,要尽可能地展现出原著的风采,这是最基本的要求。由于文化上的差异,不同的语言对同一个表述有一定的差别,因此会传达出不同的意思,这就对译者提出了较高要求,译文必须与原文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比如,贝小金在翻译电影剧本《苏醒的村庄》时,原来她译的名字为《疯狂的村庄》,即“Crazy Village”,就这个名字的翻译她想了许多,最后她还是将之改成“Awakening Village”,她认为这样更加准确,因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觉醒、唤醒、认识”的主题思想。这个剧本其实讲述的是一个人买彩票中了大奖后发生的故事,曾获过2017年加拿大金枫叶原创剧本奖。翻译英语文学作品,就是将英文的单词翻译成相对应的中文词组,同时要保持整体含义一致,保证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英语文学作品的含义。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学会正确处理中西文化的差异,保证英语文学的翻译质量。要分析作品中涉及的文化背景、文化氛围,将其与中文语境进行对比,找出两种文化的差异,翻译时对其进行深入理解与对比,保证译文既忠于原文,又符合汉语的阅读习惯。

▋处理好模糊性语言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较大,译者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过程中,如果不能准确翻译模糊性的语言,就会造成译文与原文的差异。遇到模糊性语言时,译者要注意深入研究和分析原著,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结合上下文,精确地翻译原文。合理地运用语言模糊性不仅能使译文更加顺畅,也能够增添译文的艺术性。其次,双关语的翻译也有技巧。双关语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格,经常出现在各种英语文学作品中,它不仅能够丰富作品的语言,还能巧妙地刻画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在英语文学中的翻译中,双关语也是较难翻译的修辞现象。此外,典故也经常出现在英语文学作品中,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对典故的翻译可以采用直译法加注释法。

▋多阅读英语原著

多阅读原著,可作为翻译中的参考。比如叶芝的《沙莉花园》翻译有5个版本,每个都很有趣。2018年,贝小金翻译深圳诗人黄惠波的《禾火集》,7个审稿修改,对她也是一次挑战。这让她开始清楚地认识到,原来诗的语言具有一种特殊的音乐美,因此在诗歌翻译中要神形兼顾,但由于语言及文化的差异性,在译诗中很难完全移植原诗的意境及音韵美,她只得从结构和语法的角度分析诗歌翻译中押韵的技巧,以在继承原文意境美同时发扬原诗的音韵美。《禾火集》的“禾”字在英语中有好几个单词可以表达,当知道作者主要指的是“稻谷”时,贝小金便将之翻译为“Rice”。贝小金最后谈道,翻译时尤其要实现语言对等。如《禾火集》中的《春之殇》:“迷惘地望着头顶富丽的天花,天花里富态的飞天”,首先应正确理解作者的意思,“天花”绝对不可以翻译成天上花,而应理解为屋顶上的天花板,翻译成英语的意思是:困惑地看着头顶上华丽的天花板;“飞天”,按照中国文化可以理解为“仙女”,翻译成英语意为天花板上的富贵仙女。

宝安日报记者 左永霞/文 通讯员 聂兵/图

■现场互动

问:严复曾说过,翻译作品要做到信、雅、达,民国时期其他一些翻译家也都有自己的翻译原则,请问你有没有学习过这些翻译家的翻译理论?你的翻译标准是什么?

答:如实说,我并没有系统地学过上一辈翻译家的理论。我的翻译原则是,无论何时,都应尊重原作者和原作,不懂就要问原作者,比如我在翻译黄惠波的诗歌作品中的一首时,因黄惠波是潮州揭阳人,他在诗中说到的“打台风”,对地方方言不了解的我实在弄不懂,于是便问黄惠波,当他告诉我就是台风来了的意思时,翻译起来便简单了。

问:对于小说和诗歌作品的翻译,我觉得相对来说简单一些,但对于古体诗的翻译,可能难度就大了,如何翻译得既不失其内容又不失其形式美呢?

答:古体诗的翻译是文学翻译中较难的一项工程,它对翻译的要求甚高,译者必须根据需要灵活运用创造性的翻译技巧对诗歌进行形式和意义的变通,不是说翻译出来就算翻译成功,而是既要充分发掘原作的内涵又通过美的形式传达美的感受,让读者在欣赏译文时犹如身临其境。要翻译古体诗,我也比较头痛,不过我比较庆幸的是,我首先是一个作家,如果仅仅只是一个译者,我是不敢去翻译作品的。我非常喜欢古体诗,也喜欢音乐,还喜欢弹琵琶,这对我理解古体诗无疑是有益的。

问: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译者,你在翻译别人的作品时会不会将自己个人化的东西带入作品中?

答:的确,译者与原作者一样,都是活生生的人,在翻译原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自己的情绪等。作为译者,要有个人的感情,但不能过分加入,即使是再创造,也必须是在原来的土壤上,要符合原作者的初衷,忠实于原作,否则就会喧宾夺主。我的习惯是,先将原作翻译成英文,再找闺蜜将我翻译出来的翻译成中文,我再将之与原作进行对比。

宝安日报记者 左永霞

■现场花絮

当天讲课快结束时,贝小金诗兴大发,她热情邀请台下的听众和她一起朗诵黄惠波诗集《禾火集》中的一首作品《别了,北大》,她要求听众用中文朗诵,她则用自己翻译的英文朗诵。话音刚落,便有一位男士自告奋勇上台,接过话筒,拿起贝小金事先准备好的诗作打印夹页,声情并茂地朗诵起来,“你是一个幽灵 有多少人为你心醉 更有多少人为你梦碎 你孤高得如天上的星月 慷慨地将清辉洒落人间……”在讲台的另一侧,来自深圳音乐家协会的潘放老师吹起了长笛《绿野仙踪 忆故人 献给艾丽斯》,他的一位女学生、中学音乐教师高园园在一旁演奏着钢琴,悠扬婉转的笛声、琴声,配合着抑扬顿挫的诗歌朗诵声,现场给人的感觉惬意极了。一位女性读者欣赏得都要醉了,情不自禁拿起手机拍下视频,课后连忙发给记者看。中文版的诗歌刚朗诵完,贝小金紧接着献上英文版的诗歌朗诵,圆润的发音,动情的演绎,台下的听众发出一阵阵欢呼声。据贝小金介绍,潘放老师是自己的长笛老师,知道贝小金要来宝安讲课,当天一大早就叫来自己的两位学生,带上琴架、简易琴和长笛,驱车来到宝安图书馆,给贝小金助兴,令贝小金感动不已。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深圳市科学思维研究会
下一篇:“爱尔兰华人文化大使”贝小金一行到贺,贺州文学又有大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