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爱网首页 > 资讯 > 珠三角 > 正文
如何让外来工子女进到“小候鸟”驿站?
2013-04-20 15:54:58  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   分享到:

广佛五金城的孩子们在小候鸟驿站快乐厨房自制蛋糕。

  为了让“小候鸟”们不再孤单,今年2月底,佛山市首个以外来人口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综合服务中心“小候鸟驿站”在广佛五金城正式投入使用。小候鸟驿站由广州三一社工机构负责运营,为流动儿童及家庭提供亲子教育、爱心助学、生活艺术等服务项目,且所有项目全部免费。

  “我们主要为14岁以下的孩子提供服务,而经常来小候鸟驿站参加活动的孩子,多在6—9岁之间。与高中生不同,这些孩子多未形成自己的想法,很多时候执行着家长的意志。因此,妈妈们支不支持小候鸟驿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能否来参加活动。”小候鸟驿站有关负责人说。但是,广佛五金城很多外来妈妈们,却对小候鸟驿站并不感冒。

  现象

  1

  孩子们宁愿在档口前玩也不去“驿站”

  周二下午5点多,纷飞的细雨湿了路面。9岁的阿莹撑起小花伞,准备带着5岁的弟弟一起去小候鸟驿站玩耍,妈妈在她们身后反复大声叮嘱,“牵紧弟弟的手啊,过马路要小心!”

  阿莹的好朋友,老家在江西的一对堂姐妹阿韵和阿诗,已经在小候鸟驿站等着她了。8岁的阿诗,几乎逢人就会聊起“房子”这个常常为成年人谈起的话题,“姑姑家太有钱,买了4套大房子呢。”

  阿韵父亲3兄妹从江西来广佛五金城做生意,已经有10个年头了。父亲的生意越做越大,陪阿韵的时间也越来越少,“经常一连几天都见不着。”阿韵在大沥最好的朋友,就是堂姐,以及父母在凯民茶博城开店的潮州小孩阿莹。

  尽管缺少父母的陪伴,但这群孩子却并不缺少自信、快乐和父母的爱。一个对比是,在三山新城三山小学,超过七成的生源均为外来工子女。不少孩子留给相关社会组织负责人的印象是,“自卑、内向、不快乐”。“三山新城的外来工子女,他们的父母常常要为生计发愁,这样的愁绪很容易让孩子滋生出自卑情绪。相反,广佛五金城虽然也是外来人口的集聚区,但这里的家庭家境宽裕,他们的孩子常为自家的房子、自己学费不菲的私立学校而自豪满满,哪会自卑?”小候鸟驿站社工廖素群说。

  不过,这里的孩子,仍然表现出一种明显的整体特征:他们对外面的世界了解不多,学校、家还有父母做生意的档口,就是他们的世界;他们的价值观和道德感,也与成人社会里主流的价值观高度趋同。广佛五金城一户湖南人家,让廖素群印象很是深刻:“档主的儿子才两岁半,客人上门,他赶紧主动招呼客人;不愿意上幼儿园,要帮爸爸去送货。”

  从周一到周五的大部分时间,小候鸟驿站里空荡荡的。五金城的孩子们更习惯在档口前的道路上玩滑轮、丢石子、骑单车。“很多家长坚持认为,孩子们在档口外面玩耍,就是处在他们的视线范围之内,就能保证他们的安全。”

  加拿大人简·雅各布斯曾在她的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提及,人行道承载着很多功能,包括安全、交往和孩子的同化。“人行道能为孩子们提供恰当的监视,在那里,孩子们可以玩耍、嬉闹并形成对世界的认识。”不过,在小候鸟驿站的社工看来,广佛五金城里的道路尽管是商业社区里的道路,但川流不息的大货车、摩托车和小汽车,却让这里和外面车水马龙的街道并无二致,更糟糕的是,五金城里店铺前的道路没有划分行车道,也没有红绿灯。孩子们的安全,仍然令人堪忧。

  现象

  2

  忙于生意的妈妈们不相信有免费午餐

  小候鸟驿站开办之初,曾邀请香港的教育专家,为附近社区的妈妈们上课。来听课的40多个妈妈中,绝大多数为大沥本地人,仅有的几个来自外地的妈妈,听了一半课就走了,“要赶回去做生意。”

  “小候鸟驿站本来主要是服务于五金城以及其周边区域流动儿童及其家庭的公益平台,但五金城的妈妈们,对这个公益项目却并没表现出多大热情。”小候鸟驿站社工骆秀梨有些无奈。

  起初在入户宣传时,忙着做生意的五金城妈妈,总把社工和志愿者们当做推销人员,选择无视,“我们不需要这项服务!”当社工们表示这个项目完全免费,孩子们可以无偿享受小候鸟驿站提供的一切服务时,有些妈妈更是不信,“天底下哪儿有免费的午餐?如果你适当收费,我反而认为可信。”

  直到大致弄清楚了小候鸟驿站的功能和性质,很多妈妈们仍然提不起兴趣。她们向社工们直言,“我们送孩子去小候鸟驿站,一来一去得花20多分钟,没人帮我照看生意啊。”有家长则质疑,“小候鸟驿站和一般的幼儿园有什么区别?孩子放学不就是在那做作业、搭积木、看书吗?这些事情在家里也可以完成,还省去了接送的麻烦呢。”

  而周二晚上7点多,记者陪同一位社工在广佛五金城入户宣传时,7家商户中,有4户家庭忙着接电话、下订单或者检查货物,甚至没抬眼看看社工,直接表示“孩子没这个需求”;另外2户家庭称“看看再说”,只有1位已经收工的年轻妈妈刘女士称,“只要有活动,愿意带孩子去参加。”

  在小候鸟驿站现在的七大项目中,其中一项为南海妈妈“家·关爱”志愿服务计划。社工们希望以此活动为载体,组建“南海妈妈”互助队,让彼此陌生的妈妈们也拥有一个社交平台,增强社区黏合度。不过,项目推行一个多月来,收效甚微。“就算她们带着孩子坐在一起交流育儿心得,她们也很少会互留联系方式,更不会约上对方一起来小候鸟驿站参加活动,也许她们还没有彼此建立联系的意识。”令社工们不解的是,这些对外姿态封闭的妈妈们,几乎都是80后外来的年轻人,以82—86年出生为主。

  如今经常参加小候鸟驿站活动的妈妈,多为本地人,阿莹的妈妈蔡女士是屈指可数的外来人妈妈之一。“我们打算在大沥扎根了,不多和本地人交朋友,始终没有安全感。”在阿莹的爸爸尤先生看来,茶博城商户间的人际关系,比五金城和善很多,“我们接送孩子也把周边的商铺的孩子带上,闲来无事也常坐在一起喝茶吹水。不过五金城可能竞争关系更为激烈,那边的商户之间要冷漠得多。”

  ■社工心声

  “小候鸟驿站

  不能做成

  托管班”

  从广州来到大沥小候鸟驿站后,社工廖素群面对家长们解释得最多的一个名词,就是“社工”。尽管无数次告诉家长“什么是社工,社工可以为社区提供哪些服务”,但仍有家长听完后懵懵地问她,“那你们和幼儿园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目前,广佛五金城的家长们,主要把小候鸟驿站当成了托管班。“家长们最希望周末早晨能把孩子送过来,中午能在这吃饭,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廖素群认为,现在家长们最主要的需求的确是托管,但是,一个社工来管理的中心,又岂能只做托管?

  小候鸟驿站现在有3名专业社工,为了吸引更多孩子前来,3名社工要带各种活动,比如快乐厨房、趣味科学游戏等,“每天钻研各种技能。”骆秀梨坦言,没有活动为载体,孩子们可能根本没有机会和社工们建立联系,有了联系将来才有可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但这些活动,仅靠两三个社工来策划执行,难度却不小。“社工也不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社工的专业性也并不体现在此。”

  目前,小候鸟驿站的社工们正和狮山大学城有关高校对接,希望能借助高校资源,请有特长的大学生过来组织活动,丰富孩子们的生活。“我们也很希望企业能和小候鸟驿站对接,提供参观工厂的机会,让孩子们的兴趣面逐渐扩大,学会关注外面的世界;热心于公益的企业,也希望他们能为小候鸟驿站提供玩具或是图书,毕竟,仅靠政府的财政支持,小候鸟驿站的运营仍然不易。”

  不过,对社工们来说,现在的紧要事,是提升广佛五金城及其周边区域妈妈们对小候鸟驿站的关注度。“跟随丈夫一起做生意的80后妈妈,在档口从早忙到晚,缺乏时间和耐心去了解驿站的内涵。如何打破这个僵局?我们正和周边的六联小学商量,让小候鸟驿站入校,借助学校的渠道去和五金城、茶博城的妈妈们接触,增加她们对小候鸟驿站的信任感。”

  南方日报记者 周冬冬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民间状师"建立社会组织 欲再为外来工提供法援
下一篇:广东东莞外来工强奸两亲生女儿获刑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