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十八大小组讨论会上,十八大代表、团广东省委书记曾颖如发言,声音柔和,却语气坚定。她手中的发言稿,其背后是2259名来自广州、深圳、汕头、梅州、阳江、东莞、江门、清远等市的城市青年、农村青年、异地务工青年和在校大学生,以及团广东省委官方微博的178万名粉丝对十八大的期待和建议。
亮点在于,这份汇集各行各业、各门各类青年声音的调研报告的形成,与聚拢在共青团组织周围的、过去可能不曾得到足够关注的“草根”青年社会组织密不可分。
“一些调查问卷直接发给这些青年社会组织的负责人,由他们去收集青年的建议和看法。”曾颖如介绍,去年年底以来,团广东省委通过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团结凝聚了一大批过去通过传统共青团工作方法难以触及的“草根”青年社会组织。这次参加十八大,她特地把这些青年的声音也带来了。
枢纽型社会组织,一般是指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与同类型、同行业、同地域的社会组织开展广泛而紧密的合作联系,并发挥政策引领、业务指导、协调合作、服务管理等枢纽性作用的社会组织。如今的广东共青团,在坚持原有的职能和属性之外开辟工作新领域,欲将自身建设成为一个枢纽型共青团。
深圳市时代青工文化服务中心就是在此背景下,在深圳团市委支持下第一个“草根”转型的青年社会组织,“探路”的过程艰辛却又充满着新鲜感。敢想、敢干,作为广东省共青团系统的十八大代表,团省委书记曾颖如代表广东3000多万朝气蓬勃的青年,把青年社会组织的声音带上十八大。在会议期间,曾书记受到了社会各界和省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新华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新快报等媒体记者先后对她作了专访,本期《青工文化简报》专题推出曾书记就参加十八大的体会,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志愿服务与公民道德建设,运用新媒体打造“数字共青团”等话题,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以下为曾书记接受媒体记者采访的摘录。
参加十八大的体会、对青年的关怀和期待
媒体记者:作为十八大代表,这次会上您关注什么问题?
曾颖如:广东有500万团员,作为团省委书记,能够当选为十八大代表,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共青团作为党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她的根本职责就是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来参会之前,我们通过发放“广东青年看十八大”问卷,通过微博、微信在团员青年中间做了一些调查,看看他们关注什么。
很多青年都积极反映,归纳起来,他们重点关注两大问题:一个是执政党如何带领各族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深化科学发展主题,不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增创改革开放新优势,特别是如何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和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更好地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青年就业创业、保障和改善民生等。
第二个方面,关注十八大对于党建会提出怎样的新要求和新思路。特别是在基层怎样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依托党建带动团建,充分吸收党建的最新成果,强化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更好服务青年。
媒体记者:我们留意到,十八大报告提出:“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十八大报告专门用一段文字来论述青年工作,这在十七大报告里是没有的。您怎样看待这种变化?
曾颖如:报告用专门的段落论述青年工作,这是党对青年的关怀和期待,也是党对广大青年工作者的要求和指引。
其实,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的讲话中,也专门用一段讲了,我认为这是一脉相承的。这次报告体现了党对青年一如既往的关心,作为广东3000万青少年的代表,作为团组织的党代表,我内心觉得非常振奋。当然,这还需要我们继续扎实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完善落实关心关爱青年的政策。
媒体记者:在支持青年创业方面,我们知道广东做得挺好,接下来,还会有哪些新举措?
曾颖如: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青年创业工作。我们团省委也在省政协会议上提出提案,希望给大学生创业制定更好的政策,省政协也按照重点提案来办理。省人社厅、省财政厅前一段时间出台新的政策,对于青年创业小额贷款提供贴息支持。就团省委而言:一是帮助青年建立就业创业基地。全省大概有2500多个这样的基地。二是搭建创业平台,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U势界”创业项目大赛等。目前正在筹建广东青年创业就业联合会。三是成立青年就业创业基金,帮助青年人提供小额贷款和培训支持。
媒体记者:这次党代会上出现了不少80后、90后的身影,您感觉年轻的一代党代表身上有什么特点?
曾颖如:青年是最有生机和活力的,是党代表的重要来源之一。广东团就有好几个年轻党代表,他们是广东青年中的佼佼者。他们普遍有几个特点:首先,具有奉献精神。像赵广军、熊永兰、闫文静,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为社会奉献着青春。其次,他们都非常乐观和自信,对国家和人民充满感情,对生活充满热爱。再者,他们对社会观察得非常仔细,关注到社会的不同层面,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服务。
临来前,我悄悄去了广州天河家庭服务中心,他们每个星期一下午都在募集志愿者,我看到一大批来自全省各地的90后在排队注册、培训、报到。不难看出,这些年轻人是有社会责任感、有担当的,而且这批青年人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媒体记者:作为十八大代表,您对90后的青年有什么期望?
曾颖如:希望广东共青团为广东青年、2000多万异地务工青年,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在十八大描绘的宏伟蓝图之下,希望我们的青年人更加理性深刻地认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艰难历程,更加珍惜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更加热爱国家、爱人民,用乐观向上、坚韧不拔、包容开放的心追求自己的幸福。
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
媒体记者:团组织转型升级,目标是要将自己打造成为青少年事务领域的核心“枢纽型社会组织”。如何理解“枢纽型”的含义?
曾颖如:打造枢纽型组织,是共青团在坚持原有属性和职能外,怎样更好地开辟新领域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与同类型、同行业、同地域等的社会组织开展广泛而紧密的合作联系,充分发挥在青年社会组织领域的政策引领、业务指导、协调合作、服务管理等枢纽作用。
媒体记者:这一年多来,共青团在打造枢纽型组织方面有什么实质性动作?
曾颖如:总的来说是构建四大“枢纽”:一是创建基地,开办“门店”,构建组织枢纽。依托原有团属阵地、志愿者服务点、大型商业楼盘等建设“亲青家园”青少年服务阵地;二是整合资源,推动“对接”构建项目枢纽。发挥共青团整合资源的平台优势,推动青年社会组织参与承接政府购买服务;三是加强培训,构建人才枢纽,继续举办青年社会组织骨干培训;四是扎根社区,携手公益构建品牌枢纽,承接街道政府转移职能,把服务项目做进社区家庭。
媒体记者:广东共青团在推进“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有何自己的特点?
曾颖如:这块工作从去年10月份开始到现在,已经有一年时间。主要推动方式也在积极创新。首先联系、孵化、培育各地青年组织。在全省21个地级市都依托“青少年宫”建立了培育孵化中心,在为各地青年组织提供场地、注册资金、注册流程以及交流机会。
然后培训近2000名青年社会组织骨干。全省有影响力的青年社会组织都参与了我们的“亲青训练营”。邀请中大、华农、华工、广工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为他们授课。同时积极在异地务工青年聚集的厂区车间、在商业楼盘的社区、在团属志愿者服务站点、在各个青少年宫建立212个青年社会组织的服务阵地“亲青家园”,注册成立省青年社会组织联合会、省圆梦青工成长服务中心、省青年文化创意联盟等,逐步打造成为枢纽型社会组织,将大家凝聚在一起。
媒体记者:广东共青团推动青年社会组织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竞争,成功竞标项目总金额超过6000万元。大家感兴趣的是,全省每年用于购买青少年服务的政府资金“总蛋糕”有多大?
曾颖如:加强社会建设很重要的一条措施,就是推动政府转移职能,社会组织进行承接。今年5月,省级层面出台了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首批目录,共262项,但没有专门针对青少年服务进行“切蛋糕”,而是放进“社会公共服务”的总篮子,由各个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竞争性承接。
媒体记者:据说广东年内要投500万元,资助2000家社会组织建立党团组织,有人担心这会影响社会组织的自治。你怎么看?
曾颖如:开展社会组织党团建设与推动社会自治并不冲突。以运作“青年地带”成名的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例,正是在团组织的推动下,启创等社工中心拿下了1650万元的政府购买服务“大订单”。
媒体记者:社会组织登记门槛降低,你担不担心,大量民间社会组织出现后,会对共青团组织形成一个竞争关系?
曾颖如:省委一直要求我们积极参与竞争,其实所有的组织都要在竞争中成长,有竞争才有活力。
媒体记者:共青团在“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过程中有何裨益和转变?
曾颖如:共青团通过枢纽型组织的建设,在全省各地乡镇、街道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设立团干部“亲青接力站”,要求团干部每季度开展5天或40小时的志愿服务,直接服务社区的人民群众,更能倾听青少年心声“接地气”,和活跃的青年社会组织建立亲密友好的关系,让更多的团干部更加紧密地与青年、与群众在一起。
公益事业、志愿者行动、公民道德建设
媒体记者:十八大报告中提到要“广泛开展志愿服务”, 共青团在这方面能有何作为?
曾颖如:亲耳听到总书记强调志愿者工作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志愿大省”,我感到了深深的自豪。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借助广东志愿服务“红棉奖”的东风,推进志愿服务专业化、常态化注入了满满的信心。
树形高大,花红如血,盛开时叶落花显,远观好似一团团在枝头尽情燃烧,生机盎然。材质轻软,可供蒸笼、包装箱之用,花、树皮、根皮药用,有祛湿之效。红棉与青年志愿者们的品质是那么的相合。除了具有代表性的“红棉奖”,团广东省委还建立了以五星级资质认证、志愿服务金银铜奖在内的完备的奖励机制。
“协同行动,志愿服务”引导组织广大青年参与志愿行动,不仅仅是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更是团组织引导青年,凝聚青年的一个很重要的载体。广东共青团一直以组织化、时尚化、多元化的方式动员、吸引和凝聚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使他们在服务中培养情操、发展成长。
媒体记者:共青团一直有做公益的传统?
曾颖如:共青团的希望工程至今已经有20年历史。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推动志愿者事业发展,努力建设希望家园、幸福厨房,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设夏令营等。
我们已经和南方公益合作的“南方公益大讲堂”每月一期,通过邀请各界公益领袖,与各类公益人士直接交流对接,包括提供资金扶持等,为民间公益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去年开始举办志愿公益广交会,今年会继续开展,以搭建公益组织、志愿组织与各类社会组织资源对接的平台,包括线上线下的平台。
媒体记者:团省委接下来扶持和推动民间公益有何具体计划?
曾颖如:“好社会 亲青汇”的大型计划已经启动。筹集2000多万资金扶持公益项目。
具体计划包括每年直接培训2000-3000名青年社会组织骨干。培训和南都合作较多,直接面向社会,让更多青年参与进来;其次,扶持公益社会组织,根据组织的性质不同,给予资金的扶持;第三,积极加大公益组织在社区阵地的建设,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的阵地不充裕,现在建设到200家,目标用一到两年的时间建设到1000家。
媒体记者: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并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如何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曾颖如:公民的道德建设问题,是整个社会面临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首先是公民道德教育,一定要从小开始抓起。
我特别希望社会有这样一种氛围,无论他是建筑工人,还是一个身家可观的富翁,他们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种人格上平等、互助的氛围的营造,对于社会风气的影响和道德品德的建设也非常重要。
有一个高校的班级团支部就做了一个活动,每个人去关注身边的3至5个人。他们关注了哪些人呢?饭堂的师傅、教学楼下扫地的阿姨、宿舍门口的门卫,大学生通过跟他们交流之后,感觉自己得到了提升。
新媒体、网络问政、打造“数字共青团”
媒体记者:今年以来,共青团广东省委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运用上取得非常大的成功,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形式与青年沟通?
曾颖如:现在是全媒体时代,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成为很多青少年生活中的必备元素,作为共青团,就是要用各种各样青少年喜闻乐见、爱玩爱用的方式,更加有力度地引导青年正确认识社会、理性包容地对待社会、对待自己。
这两年,我们一直注重利用新媒体,通过微博、微信、微电影的建设,来传播党的重大方针政策,把党团“大道理”转化为青少年乐于接受、便于消化的“小常识”。
媒体记者:我们注意到,你开设了两个微博,这是你工作平台的延伸吗?微博上的内容,都是你自己撰写的?
曾颖如:我微博的内容都是自己撰写的。微博和微信延伸了我工作的手臂,是我工作的一部分。9日广东代表团媒体开放日时,我也在微博上即时分享了一些代表的精彩发言,希望大家多关注广东共青团及我的微博,你们的关注是我们的动力。
媒体记者:你开了两个微博,每天要花多少时间打理?你不担心有人批评你在微博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吗?
曾颖如:有时间都会上去看一看,一般看半个小时左右,很多时候是在上班、回家或者去调研的路上。
媒体记者:你很注重网络推广?
曾颖如:团省委以及省市县包括高校团支部微博的建设在共青团系统排在全团第一。微博是青少年了解信息的方式,除了推动微博,我们还积极推动微信群,覆盖骨干2万人。建立网络团校、省市县三级共青团系统网络学习平台和视频学习平台,打造“数字共青团”的概念。共青团作为青年的组织,要让青年喜欢,青年人喜欢什么我们就要触碰什么。用新媒体服务青年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
媒体记者:我听说,现在团省委一些部门,开会发通知都是用微信的。不懂微博,不玩微信,看来是无法从事新时代青年工作了。是这样吗?
曾颖如:微博、微信作为新生的媒体形式和通讯工具,确实有着便捷、高效的特点,我们鼓励广大青少年工作者主动运用新技术。目前,全省团系统开通官方微博913个,粉丝450多万。
至于你说是不是一定要懂微博、玩微信,我想这些都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新媒体是开展工作中用到的“器”,做青年工作关键还是要有一颗开放包容、勇于创新的“心”。
媒体记者:广东共青团的领导有要求实名开微博吗?
曾颖如:能开就开,没有要求一定实名,可以“潜伏”。我自己实名开微博,主要与各位青年、各类青年组织互动,没有太多个人的推广。
(以上摘自中国青年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