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爱网首页 > 资讯 > 深圳 > 正文
个体与共同体:大湾区文学的多种可能
2020-09-04 18:08:47  来源:深爱网  点击:   分享到:
深爱榜融媒体讯(记者尹娅亚,通讯员王建淳报道)近日,由深圳市龙华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深圳市特区文学杂志社承办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对话”活动在深举办。本次活动以“个体与共同体:大湾区文学的多种可能”为主题,来自广州、珠海、肇庆、东莞、深圳等地的作家、学者们就大湾区文学生态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对话。

与会专家认为,从历史层面而言,广东、香港、澳门文学的历史脉络和谱系清晰,文学实践和文学实绩也非常厚重,三地在文化上同根同源,同声共振。由于粤港澳地处南疆边陲,北枕五岭,南临大海,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在此碰撞融合所形成的兼容性的移民文化,开放性的海洋文化,远儒性的非正统文化,消费性的市井文化,这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概念的提出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在共性之外,个性和差异性又是大湾区文学外部和内部之间难以调和的冲突,除了体制不同外,粤港澳大湾区也存在语言和文字、情感与思想、生活经历与经验,乃至社会价值观的深刻差异,但现实的差异和分散并不会阻碍“粤港澳大湾区”重组成文化共同体和文学共同体,而是为其留下了丰富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活动现场

就现状而言,大都市群时代、大湾区时代的到来,必然会迎来都市文学写作的高潮和主潮,这种湾区时代的新文学也必然对过去的城市文学写作形成兼容,产生变革,呈现出都市群文学主题的某种共性特征。在这时候,“大湾区文学”的概念也孕育而生。“大湾区文学”这一概念提供了具有诱惑的想象空间。与一般的城市群不同,粤港澳大湾区是最具高新科技含量的城市群。所以,大湾区贡献的城市文学经验,不是传统的城市文学经验,而是一种带着未来性的的新城市经验。

活动现场

“大湾区文学”这一概念不能忽视其面向未来的维度。技术迭代和时代新变赋予了“大湾区”新的面貌,把握“大湾区”将为中国当代文学创造的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学正在发生崭新转型,科技使人类的生活及赖以信仰的价值话语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粤港澳大湾区汇聚了中国最多的高新科技公司,最前沿的科技新变与人类未来生活的可能性。这些经验既是人类未来将共同面对,并正引起热议的话题,也是最具“大湾区性”的文学经验。当下人们正处在文明的转型时代,过去的“历史逻辑”很可能会在未来被一套新的逻辑所取代。对文学而言,沉淀在历史中的审美传统可以尊重,但只有面向未来的骚动创制新的美学,才可能使大湾区文学真正成为当代文学上独一无二的增量。

同时,来自大湾区城市的作家、期刊主编等40余人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学和文化的现象及如何借助大湾区的成长进一步协同发展”进行了线上发言。他们表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新时期,多种观念,多种文化的碰撞,必将激发文学的新势态。放眼未来,大湾区文学一定是独树一帜,不同凡响的。它必然担负起历史的责任和使命。

合影

嘉宾发言摘要

邓一光

【深圳】邓一光(作家):

说到个体,我更愿意见到这样的讨论:它承认人类是发展的,也尊重文化是传承的,并非击掌而成;它承认文学的独特和差异,尊重多样性是历史发展的现实结果,各呈其见更是文学缤纷的未来,任何偏执地遮蔽文学差异化现状的所谓主流讲述都会对文学生态形成粗暴的破坏。在讨论文学共同体问题时,需要证明融合不是表达的一致,而是人人享有表达的权利,在表达中彼此欣赏、包容与合作,在表达中彰显人性、守望相助,同时有足够的自由渠道去实现它们。

陈启文

【东莞】陈启文(作家):

一个“文学湾区”,拥有众多的城市,虽说是文化同源,地域相似,但毕竟,每一个写作者都有自己的一方具有认同感或归宿感的心理空间和价值取向。在“9+2”十一座城市中,政治、经济、文化都有着明显的差异,而要成为一个共同体,起决定作用的其实不是别的,而是文化。从文化上看,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同根同源的文脉,而文脉甚至有比血缘更为重要的凝聚力和归宿感。

钟晓毅

【广州】钟晓毅(评论家):

当世界扑面而来,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如何继往开来,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坚定文化自信,通过湾区城市融洽创新,建立先进的文学合作机制,缔造城市群文学发展的“湾区典范”,就成了每个作家个体如何发展所长,自由体验,创作出好作品的努力方向。

于爱成

【深圳】于爱成(评论家):

大都市群时代、大湾区时代的到来,必然会迎来都市文学写作的高潮和主潮,这种湾区时代的新文学也必然对过去的城市文学写作形成兼容,产生变革,在兼容共同地域性、时代性、城市性、国际性基础上,在葆有城市文化的连续性、保持文学创作所必然要求的识别度、个性化的前提下,呈现出的都市群文学主题的某种共性特征。

王威廉

【广州】王威廉(作家):

粤港澳三地在文化话语中显示出了各自的差异性,但这种差异性恰恰只有文学才能理解和包容。因为文学所面对的不是那些比较外在的事物,文学所审视的是细微的生活肌理,比如说我们的日常生活本身。在大湾区的不同城市里面,我们的确可以寻找到一些相似的生活方式,还有相似的方言,相似的民间信仰,这些构成了一种近似于文化共同体的基础。

陈培浩

【潮州】陈培浩(评论家):

打造“大湾区文学”,不能忽视其面向未来的维度。所谓面向未来和可能,是指对“大湾区”的界定,不仅着眼于区域历史文化,更关注技术迭代和时代新变赋予“大湾区”的新质,以对文明转型的预判,把握“大湾区”将为中国当代文学创造的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黎保荣

【肇庆】黎保荣(评论家):

粤港澳大湾区是近年提出来的,但是,作为文学的考量,以往属于大湾区地域的文学是否能够划进大湾区文学的版图?如果能够,那么大湾区文学就变成了一个与现实时间关系不大的空间概念;如果不能够,那么大湾区文学就只是一个无根的,或者只是属于现实和未来的概念。

杨丹丹

【珠海】杨丹丹(评论家):

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框架下,要警惕文学同质化和脸谱化的威胁,为此要时刻保持自己的空间意识,也可以把这种空间意识理解为个体与空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粤港澳大湾区”在文学叙述中的位置,也确认了写作者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场域中的位置,甚至是文学史中的位置。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2020感动深圳——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关爱盛典”举行
下一篇:青春飞扬 吟颂祖国——石岩湖畔吟诗旗袍秀